您的位置:首页 > 理财 > 列表

从4年多的股票基金可转债的胜率赔率看普通小散的策略

时间:2022-02-07 09:23   来源:证券之星   作者:兰心雪   阅读量:16332   

昨天从沪深300指数和标普500指数的对比我们知道沪深300指数是一个低胜率高赔率的品种。但我们实际投资的除了直接买沪深300指数基金外,更多的是买股票,基金,可转债等品种,我们从2018年开始把这些品种的胜率赔率做一个逐年的对比:

从4年多的股票基金可转债的胜率赔率看普通小散的策略

2018年是一个典型的大熊市,3462只股票,胜率只有区区的6.38%,平均下跌了31.65%,但相对来说,主动基金要好很多,胜率高达21.13%,算术平均跌幅13.00%当然更好的是可转债,胜率虽然只有14.29%,低于主动基金,但平均下跌了3.07%,如果事后三选一,肯定选可转债了而可转债对应的正股表现基本和全体股票差不多我自己的实盘合计也亏损了27.43%,是历史上亏损最多的一年,当时正好从小市值策略转白马策略,片面的相信了长久持有,吃了一记闷棍但对比股票全体,其实跌幅还小于算术平均跌幅

2019年大反弹,好在我满仓熬过了最困难的日子,靠主要持有茅台等大白马,实盘取得了55.15%收益率,超过了股票,主动基金,可转债的平均值主动基金依然好于股票,可转债的胜率略高于主动基金,但平均收益率略低于基金转债对应的正股依然不如可转债,和全体股票类似

2020年的风格基本延续了上一年的风格,依然还是白马风格,但力度小了很多白马价格推高的力度在减少,更加集中到有限的一小部分白马股上,在当年数据上的反映就是全体股票的胜率赔率都不如上一年,但主动基金的赔率还提高了而可转债当年整体的胜率赔率都不如主动基金,但依然好于正股

到了2021年,头部白马终于崩溃了股票的胜率和赔率都超过了上一年,但主动基金的胜率赔率都大幅度下跌,特别是2021年全体主动基金的平均涨幅只有6.35%,和前一年的35.33%相比,大幅度下跌了28.98%可转债的胜率赔率相比前一年也有了大幅度提高特别是赔率,是最近4年表现最好的一年,我的实盘也因为在下半年重仓了可转债而获得了42.13%的收益率

今天虽然只有一个月,但无论从胜率还是赔率的角度来看,表现最好的依然是可转债主动基金的胜率只有区区的2.47%,但赔率略好于股票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的结论是:除了2020年因为小票的表现好于大票,所以股票的整体表现好于基金,其他年份不管是牛市还是熊市,主动基金的整体表现好于股票而可转债对应正股的表现,和股票的整体表现类似,不管是熊市还是牛市,并没有体现出可转债的正股质量好于股票整体的特点而从2018年到2022年这4年多里,不管是熊市还是牛市,不管是胜率还是赔率,可转债都比对应的正股要好的多但过去的毕竟是过去,盘点历史是为了今天首先我觉得至少现在我还是觉得在我能力圈范围内,可转债依然是今年最好的品种很多人拿今天的可转债和过去相比,不管是平均价格,平均溢价率还是其他很多指标,肯定都不算便宜了这种比较方法是纵向比较除了纵向比较,我更看重的是横向比较,就是在我的能力圈内的横向比较纵向比较是强者思维,认为涨多了必定会跌,这肯定是没错的但不是到了历史的高点就一定会发生下跌的,否则每次历史的高点又是怎么来的呢我曾经总结过的十六字真言:强者恒强,弱者恒弱,过强转弱,过弱转强弱智思维是承认我们无法准确的判断现在是恒强还是过强,是恒弱还是过弱

所以我们选择了一个横向比较这个相对容易比较的方法我们假设了大票小票齐涨等5种可能,以及出现的概率,和股票,主动基金,可转债等三个品种在这种可能下的2022年的年涨幅,最终计算出股票,主动基金和可转债这三个品种的期望收益率举例来说,可转债的期望收益率=20%*20%+40%*5%+20%*+10%*+10%*15%=6.00%,而股票和主动基金的期望收益率分别只有—0.50%和2.30%,最终比较下来,还是可转债这种品种的期望收益率最高当然,有人会说,你的概率和对应的各种品种的收益率都是你人为认定的,不具备科学性只要原始数据有较大的偏差,得到的结果确实会南辕北辙但这些数据也不是完全空穴来风,比如在小票下跌的时候选择的下跌5%,已经超过了2018年大熊市中可转债的平均跌幅了有数据总比没数据要强我个人也认为从2018年年底开始反弹起,各种品种都反弹了一波的,最近的低估值反弹差不多是最后一类品种了即使前面各种品种再起第二波,上涨的力度也会弱很多可转债的正股如此,可转债也是如此所以今年对可转债没有大的期望值,但可转债跑赢正股不是我们的能力,而是这种品种本身决定的可转债的今年的期望收益率依然好于其他品种,这决定了我们依然重仓可转债,可转债的平均值大于中位数,这决定了我们分散持有我们承认自己平庸,无法预测低部顶部,这决定了我们永远满仓今年的预期比较低,这决定了我们选择可转债尽量往低阈值低价靠拢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网站地图|CSS订阅|中国经济财经网

Copyright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经济财经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19539号-26